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6月13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着力加强产业对接协作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新闻发布会,邀请静海区委副书记、区长曲海富,静海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慧武,静海区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文闯,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然,介绍静海区着力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吴浩铭: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静海区委副书记、区长曲海富先生,静海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慧武先生,静海区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文闯先生,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然先生,为大家介绍静海区着力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曲海富先生作主题发布。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曲海富:
各位新闻界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静海区委、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静海发展的新闻界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正在从宏伟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生动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静海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全方位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一是精准发力产业对接。我们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牛鼻子”,成立驻京招商指挥部,主动对接国企央企、科研院所和知名民企,累计吸引落地北京项目资源120个,总投资344.7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额的1/5,协和天津医院、中国华贸、国家能投等一批优质项目在静海开花结果。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坚持“研发在京津、生产在静海”,主动对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推动优质资源与静海区生产制造优势互补、紧密衔接,促进更多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截至目前,静海区国家高新技术、雏鹰、瞪羚、科技领军企业突破5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4家,承担国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形成授权专利322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20项。
三是强化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建立健全“静沧廊”3+5机制,实现大气、水系、土壤污染联防联治,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由54.2%上升到74%;重点河道水质断面全面消劣,生态补水累计达6.8亿立方米,构筑起雄安新区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可以说,静海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动参与者,更是直接受益者。我们将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5月31日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为契机,站在“担当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依托自身优势,重点打造“五个地”:
一是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地。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3+3”重点产业,依托子牙经开区、合作示范区、高新产业园等京津冀重点承接平台,招引北京更多创新资源和重点项目,力争新引进北京项目不少于100个,到位资金不少于35亿元,其中高技术企业占比达50%以上。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与中钢研、工信部信息安全中心合作,新建一批绿色工厂、数字车间,推动12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自有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推动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
二是打造健康产业聚集地。扎实推动协和天津医院一期9月份投入运营,加快健康研究院、中医一附属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全力争取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和国际诊疗中心落地,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高端医疗服务。用好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原始创新成果,培育中医药“产学研用种”产业链,推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应用转化,打造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基地。瞄准高端医疗器材领域,联合“天津·中关村生命健康谷”、协和留创园、大邱庄智造谷,规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
三是打造晚年幸福康养地。用好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政策,充分发挥康宁津园高端医养品牌影响力,引导养老机构嵌入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延伸养老服务链条,向京津冀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康养服务。推进区、镇、村三级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建立一批特色科室、中医门诊,为群众提供均等、可及、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打造服务津西南、辐射周边河北县市的区域诊疗中心。
四是打造体育健身打卡地。策划举办中国首届顶级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环团泊湖半程(全程)马拉松赛、环渤海赛艇邀请赛、京津冀武术交流等赛事活动,打造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训练基地和高端赛事承办地,提升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坚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自行车骑行、健步走等主题活动,打造一批群众身边的健康休闲赛事活动。
五是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坚持“旅游+文化”发展主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洼淀文化等资源,运用团泊洼、大运河、百里林海等“知名IP”,打造运河文化轴、东湖旅游带、西林旅游带“一轴两带”文旅品牌。培育“旅游+乡村”新业态,以休闲农业、美丽乡村为依托,打造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满足人们体验原生态、回归大自然的需要。打造“旅游+商贸”新场景,开展大美静海消费季、汽车消费节和京津冀年货节等活动,加快万达广场、大邱庄天街等重点商业设施建设,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打造静海地标商圈和区域消费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找准协同定位,踔厉奋发、埋头苦干,更好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静海大地走深走实。
吴浩铭:
谢谢曲海富先生。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推进实施京津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静海区是如何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法,提高产业协同发展工作质效的?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刘文闯:
静海区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尤其是产业协同方面,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专门制定了引进北京项目的招商任务目标。2023年以来,静海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设立区级驻京招商指挥部。2022年区委、区政府批准设立驻京招商指挥部,明确由一名区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带队常驻北京,作为北京招商引资“桥头堡”。2023年2月14日,静海区委、区政府在北京举行驻京招商指挥部挂牌仪式,选优调齐工作人员,以“北京研发、静海制造”为发力方向,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全区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二是设立重点园区驻京招商联络处。为进一步做好驻京招商引资工作,部分重点园区在北京设立了驻京招商联络处,专门对接北京央企资源和优质产业链,为引进北京项目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在北京举办重点产业链招商沙龙。针对北京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产业链,适时举办专场招商推介会,全面宣传静海,定向引进北京项目。
目前,静海区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静海区的制造业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为吸引北京项目落户打造了良好的承接要素。截至5月底,静海区洽谈对接北京项目46个、计划投资额72.19亿元,落地北京项目18个,协议投资额86.37亿元,实际到位12.65亿元,同比增长9.2%,京津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成果显著。
津云记者:
区发改委是如何做好京津冀产业对接的?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刘慧武:
静海区发改委作为牵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主责部门,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全力推进产业对接,错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引进项目资源,静海区现已成为了京津冀地区大健康、循环经济、装配式建筑等产业的集聚地。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开展的三项工作:
1.持续拓展项目承接空间,加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一是持续完善合作示范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精准导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健研院、协和校区等大健康要素,整合现有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医疗高教资源,打好生态资源、医药研发、健康产业的“三张牌”,在健康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同时将子牙经开区、大邱庄工业区等重点园区纳入静海区承接疏非项目平台,为承接北京项目做好空间预留和载体储备。二是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对京开展精准招商。为提升产业聚集度,更精准的引进项目,结合天津市“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与全市重点产业链条的融合发展,静海区重新规划定位了“3+3”的产业体系,各重点园区的产业定位更加清晰精准,招商和承接项目方向目标更加明确。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做好配套。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近年来,静海区加大投资力度,补齐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服务短板。2023年,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启动了园区铁路货建设,合作示范区年内完成10亿元的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投资;中旺航空产业园建成8万平米标准化配套厂房。
2.健全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提升项目落地便利度。为了给项目提供全链条保姆式服务,静海区制定了《天津市静海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建起了从招商引资、推动落地到投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机制。招商阶段,我们结合“3+3”产业定位精准开展对京招商,从项目洽谈到签约,指定专人跟进,确保项目洽谈的高效和连续;推动落地阶段,区发改委作为重点项目调度专班牵头部门,推动区政务服务办等部门通力配合、协同联动,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落实“容缺后补”“承诺制”审批模式,推动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充分做好服务保障,实行“三级包联”服务机制,做到“一企一策”精准化服务,提高了项目开工建设的速度,节约了投资者的时间成本,坚定了投资者在静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多维绿建等一批项目增资扩产,先后启动二期建设。建设运营阶段,充分发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作用,区税务、环保等职能部门主动配合属地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第一时间深入企业服务,从业务角度为企业保驾护航。
3.深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优化全区产业结构。抓产业发展就是要抓项目建设,我们按照制造业强区目标不动摇,借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历史机遇,引进了北京承宇航空飞机起落架维修制造、农芯科技智能农业基地等一批战略新兴项目,为静海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静海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我们围绕签约落地北京项目不低于100亿元的目标,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全面压实招商目标,全力引进北京优质资源。截至目前,已落地国家能投共享储能、中资国农现代农业基地等北京项目6个,投资额约49亿元。
天津日报记者:
合作示范区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产业园区,在承接服务北京项目落地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未来又有着怎样的工作规划?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段然:
合作示范区作为全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1+16”平台之一,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工作要求。按照建生态、强基础、引产业的工作思路,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和对接协作。
一是建生态,打造创新集群
我们以打造团泊健康城为引领,壮大中西医“双航母”医疗创新集群,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园区内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顶尖机构,拥有各类学术和临床人才近6万人,国家级和省部级教育、科研、临床平台超100个,专业性产业联盟近50个,具备医教研产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我们全面深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全力推动协和天津基地项目建设,其中协和天津医院一期项目预计9月份开诊运营,医学健康研究院、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将于年内陆续开工建设。依托天津基地项目,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医学检测等技术研究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我们积极开展中医一附属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申报筹建,建设中医针灸临床等多个国家级、国际化医学研究平台,同时发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基础创新作用,实现现代中药“产学研用种”相融合,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二是强基础,完善服务配套
我们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两山”理念,以国家级生态环保EOD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团泊湿地生态改善项目,建设京津冀主动健康国际康养中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们巩固提升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津静市域(郊)铁路首开段工程施工,确保2024年6月开通初期运营,打造联通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干线,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我们持续完善产业载体,积极筹建协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力争2023年9月开园运营,加快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项目和人才团队,为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
三是引产业,加强资源承接
我们聚焦科技型项目转化,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主导产业,充分调动园区内大院大所技术资源,推动区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建成汇海澔园总部基地,积极承接北京外溢项目资源,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
我们注重与“中”字头、“国”字头国央企协同合作,2023年以来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战略合作,围绕“一公司、一基地、一园区、一项目、一基金”的工作抓手,合作实施天津·中关村生命健康谷项目,实现产业导入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
我们强化现代服务业项目实施,以特色文旅产业为代表,串联整合团泊健康城体育场馆、医疗服务、温泉养生等资源优势,推动沸腾里等一批文旅商业项目实施,策划“体育游”、“医疗游”、“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京津冀健康旅游目的地。
吴浩铭: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通过刚才几位发布人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静海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欢迎我们的媒体朋友多走走看看,多宣传报道静海区通过不断努力地发展所带来的点滴变化。
感谢4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